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乌衣镇历史之《乌衣文韵》第一篇【乌衣史略(下)】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5-07-29 00:00:00
【字体:
《乌衣概说》
                  ——汪宗文

        乌衣位于南谯区东南,现为区政府驻地,与南京市浦口区接壤。镇政府驻地距滁州市区12公里,距南京市区28公里。竣工后的滁宁快速通道开工运行,与南京无缝对接。

        乌衣的地名由来说法多种:《丹阳记》载:“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还有的说,东晋丞相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曾侨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光绪《滁州志》记载:旧有“古乌衣巷”木枋。也有的说,乌衣老街建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乌鱼谐音“乌衣”。
        乌衣是个古老的地方。
        三国属吴地。
        西晋属扬州淮南郡。东晋先属北徐州顿丘郡,后隶属雍州秦郡顿丘县。乌衣属顿丘县。
        南北朝(宋)顿丘县先后隶属南豫州、南兖州、徐州新昌郡(新昌郡治新昌城,即今滁城)。
        (齐)顿丘县隶属被徐州新昌郡。
        (梁)(北齐)顿丘县隶属谯州新昌郡。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改谯州为南谯州,乌衣属南谯州新昌郡顿丘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废新昌郡,改顿丘县为新昌县,乌衣属滁州清流县。
        唐、宋、元三朝均属滁州清流县。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乌衣有“滁阳首镇”之称。
        明初,撤销清流县并入滁州,乌衣直属滁州。
        清,属滁州。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滁州为滁县,乌衣属滁县。民国初滁县划为8个区,乌衣镇属第三区(又称乌衣区)。民国38年6月,乌衣区的东葛和西葛划归江苏省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滁县设乌衣区,乌衣镇属乌衣区。同年12月,原属来安县三城乡的乌衣小街(河北小街)划属乌衣镇。1955年12月,滁县撤销区级机构(乌衣区延至1956年4月撤销),乌衣镇直属滁县县政府。1959年并入乌衣人民公社,1962年又置乌衣镇,1969年复属乌衣公社,1975年又从乌衣公社划出。1983年乌衣公社改为乌衣乡。同年12月,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乌衣镇、乌衣乡均属县级滁州市,1984年2月乌衣乡并入乌衣镇,升级为标准镇(副县)。1992年3月担子乡并入乌衣镇(1993年3月划出,2001年12月成立乌衣担子管理区)。
        1993年元月,撤销滁县地区设立省辖滁州市,原县级滁州市撤销,设立琅琊、南谯区,乌衣镇属滁州市南谯区。
        2007年5月,乌衣镇与黄圩乡、汪郢乡及担子管理区的柯湖村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乌衣镇,即现乌衣镇(面积144.5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镇5.2万人)。
        古镇乌衣的老街长约1500米,俗称三里长街,宽3米至4米,街心铺长条石。街道前后临水,布局呈店铺合面对设或前店后宅,建筑多用木质,雕梁画栋,鳞次栉比。昔日,街东之水明媚毓秀,供居民洗衣、淘米、挑水,其居住环境十分宜人。现老街古民居多为晚清至民国前后建筑,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当时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尚有尹家老宅、清末淮军将领吕本元住宅等38户,约120间。其中乌衣大街129号曹淮洋三兄弟住宅,为老街仅存的一户“四水归堂”式建筑结构。
        乌衣的文化遗存丰厚。柯湖村的西王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居住。商周时代的陈葛遗址、何村遗址佐证了商周时期已有村落。建于明代的金宫桥,俗称“麦子桥”位于老街东南一公里,桥宽1.8米,跨度6.6米,三个桥墩系用27个1米高的石柱垒砌,桥面为青石板铺筑。据专家介绍,这种特殊的构造形式在皖东地区目前仅此一例。乌衣浮桥这个横卧清流河的水上交通工具虽被1998年竣工的清流和大桥所代替,但昔日的渡口依然存在。河对岸有两块清代石碑,一块刻有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重建浮桥功德碑记》,一块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浮桥记》。记载了乌衣浮桥自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始建以来数次募资修建经过,依然保存完好。
       古镇乌衣交通便捷,京沪铁路纵观其境,清宣统二年(1910年)元津浦线在乌衣建站,为客货运输四等站。2004年1月,因火车提速乌衣近拜年老站停止营运;合浦公路、滁宁公路、312国道交汇其间;清流河流经老街,原来舟船可达长江,而通四海,大小两个码头,最多时停靠船只100多,解放后还通过小伙轮。同时它又是南北两京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一战。宋元明清时,乌衣老街均设官方的铺递,驻有铺司和铺兵,管理辅务与递送公文。民国初,中华邮政成立裁撤铺递。民国三年(1914年)乌衣设邮局和电报支局。1949年乌衣解放后改为乌衣区邮局,后设邮政支局至今。1984年正式开通自助电话,为安徽省第一个实现自动电话的乡镇支局。
        乌衣人文蕴含颇丰。元代,乌衣人范酉新著有《孝顺诗》一卷,凡30首。明初,其孙范常将《孝顺诗》刻板印刷,邀翰林学士王祎作序(康熙版《滁州志》载有原文)。王祎在序前称范酉新为“文正公后裔”(范仲淹后人)。范氏在乌衣所居之地,即今老街中段的范家巷。原来范家巷建有范氏祠堂,1958年被拆除。范常,曾任明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寺卿。卒时归葬乌衣河北。清道光二年(1842年),乌衣人王煜中进士,授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1842年乞告假回乌衣定居,著有《笔耕书屋诗赋草》。其弟王煊,光绪版《滁州志》记载“与煜齐名,举人”。清末淮军将领吕本元,系乌衣黄圩人,吕本元及其子曾在老街居住过。近现代乌衣著名人物有:南京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曾任湖南省秘书长、去台湾后受聘为“国立”编译馆编纂与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教授,并撰禅学论文多篇的巴壶天;精于中医著有《张氏津梁》艺术、曾任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七级研究院的名医张西候;担任过贵州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高举“抗暴”大旗,创办《高原社》宣传革命思想,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反动派杀害的青年志士史健;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学部委员、热能动力杰出教授、我国热能动力工程的开山鼻祖陈学军;乌衣籍的博士、教授还有朱必祥、龚道清等;解放军中有200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何如贤和以身殉职1982年被空军党委授予“模范义务兵”称号的张军。
        到过乌衣留有诗文或在古镇有善举的名人也不少: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经乌衣,赋有《乌衣镇望滁州诸山》:“东葛城头晓月残,乌衣镇上水潺潺。偶来下马三家市,先见环州百里山。道路重经浑不记,人情未远尚相关。旧游最是西南胜,拟办青鞋一醉攀。”明代大儒王守仁曾在滁州任南太仆寺少钦,在《滁阳别诸友》诗前小序中有“滁阳诸友从游,送予至乌衣不能别”句,是我们联想到他在乌衣告别朋友的情景。清康熙年间人朱朴仙,系明王室后裔,落魄民间,居住乌衣。嘉庆年间的《重修浮桥碑记》载:“朱子设教于(乌衣)河北之开化观”。乌衣人罗畅撰写的《乌衣浮桥接到文楼碑文》中有:隐君朱朴仙“倡造浮桥,利涉南北”。记载他是建乌衣浮桥的倡导者。
        乌衣地理位置重要,曾是兵家用武之地。三国时,吴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吴魏相争,吴王孙权遣兵10万在堂邑(滁河经过的今南京市六合区和乌衣镇境内交界的地方)涂塘(堰滁水为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南唐先生在乌衣境内的唐桂庄、贯龚南、蒋夏庄筑唐堆城、龚家城、蒋家城以御北师(防御北方的后周兵南下)。清咸丰八年八月(1858年9月),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与后军主将李秀成率部合力于乌衣大清钦差大成德兴阿、帮办军务总兵鞠殿华和钦差胜保所率清兵,歼清兵三四千人,史称“乌衣之战”。太平军又乘胜出击,直下浦口,再歼清军万余人,击溃清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乌衣境内发生大小战斗10于次。1949年1月24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乌衣镇。
        古镇乌衣曾是商业繁华之地。老街上老住户罗、马、尹、聂四大商户。加之其他姓氏与外地人进镇经营,使乌衣成为滁州东南的商业中心。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并在乌衣设站,商业更繁荣兴旺。当时老街上规模较大的商铺有200多家,其中粮行八九家。新中国成立后,乌衣商业又有发展。老街上有供销社、水产公司、烟酒公司、食品公司、医药公司等部门、行业。乌衣一带出产的大米、蒜头、鱼、藕、虾等农副产品由供销社和水产公司收购,销往外地。值得一提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南京市的布票、粮票等票证可以在乌衣老街使用,繁华的乌衣曾有“小南京”之称。
        集市繁荣带动了酒肆、茶馆和戏园的喧腾。古镇乌衣的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王义兴烤鸭、马顺兴板鸭、乌衣茶干、卤猪尾巴、鸿宾楼小笼汤包、清真饮食“穆老九”等佳肴不近味美且具地方特色。其中王义兴烤鸭曾应南京政要白崇禧公馆之邀,现场为其制作烤鸭,受到赞誉,从而名声大振;马顺兴板鸭于民国时期在南京设店,曾享誉江南。
        乌衣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因紧靠清流河,古代就有龙舟赛事。特别是民国时期,乌衣商会热心办龙舟赛。组织当地粮行、骡马行和商店等行业筹款资助举办。乌衣解放后的1949年端午节还赛过龙舟。参赛的有:粮行的小白龙队、骡马行的小青龙队、商店的老乌龙队。端午那天在清流河比赛,赛时鼓号齐鸣,两岸的滁县、来安观众达万人,场面壮观。后来由于清流河淤积,加之其它原因,龙舟赛停办。乌衣的民俗文化还有龙灯、船灯、兰花灯等表演。
        乌衣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位于乌衣境内的黄悦寺,系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建,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赐额“寿圣”;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赐额“黄悦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道教道场金容宫。现河北街3号许姓人家大门东侧竖立的经幢(该内经幢原立于浮桥附近,系“镇水”只用)与乌衣境内法华寺、一宿庵、大王庙等遗址,均系昔日宗教活动场所。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乌衣老街建清真寺,有讲堂、水房、厢房数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滁州基督教会在老街设分堂布道。古镇乌衣的宗教信仰是中西兼容的。
        水是城镇的灵魂。古镇乌衣因水而秀,但也因水而衰。20实际70年代以来,老街常受水淹。加之滁宁公路绕开了老街,镇政府审时度势,以滁宁路为东西主干道,规划建设乌衣新镇区。老街虽因水的困扰逐渐冷落,但政府没有忘记她。现正在规划根治水患与综合开发老街计划,千年古镇将重放光彩。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