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漫游滁州|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朱元璋与明皇陵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1-04 15:54:02
【字体:

在安徽省凤阳县城以南的七公里处,林木掩映中,有一处庄严静谧的陵园,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如今称为明皇陵。它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最初名为英陵,后来改称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在发迹前,曾有一段凄惨的早年经历。他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父亲朱五四与母亲陈氏俱为贫苦农人,因生计困难,一家人屡次辗转迁徙。

当时的元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因困厄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没有一块埋葬亲人的土地,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用几件破衣服给父母装裹,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为填饱肚子,他曾剃度为僧,并在淮西、河南一带流浪多年,期间接触到民间的农民起义思想宣传,最终加入了推翻元朝的农民战争。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随即便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称帝后,他尊父亲为淳皇帝,庙号仁祖,尊生母陈氏为淳皇后。

明皇陵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一座陵墓,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还有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建筑格局

皇陵有三重城垣,里为皇城,周长251米,四门红土泥饰,中为砖城,周长约3公里,外为土城,周长14公里。总体布局采用“三套方城”,把陵园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将石刻列置于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后,享殿居皇城之中,华表置于石兽与石人石马之间。由于陵向坐南朝北偏东,因此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均是面对北向,且以外城北门为正门,明显的斜向东北的中都城。由北而南进土城正红门,依次为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皇城金门、皇堂、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土城南门。在这条3.4公里长的中轴线两旁,对称的建有东角门和西角门,左右两排石像生,皇陵碑和无字碑,东庑和西庑,东明楼和西明楼,东门和西门。陵垣内外的其他建筑,也大体是东西对称或南北对称。

雕刻石像

明皇陵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御制之碑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的恶习。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