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展览 > 藏品鉴赏
滁州馆藏品罕见的汉“五铢”石质钱范
来源:人民银行滁州市中心支行作者:韩 兵
发布时间:2014-07-28 00:00:00
【字体: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早期铸钱过程是把需要铸的钱币模样直接雕刻在石、铜、土或陶制范材上,形成钱范模子,再行浇铸铜液冷却后脱模而制钱。

198610,滁州市南郊琅琊乡红庙村一农民在农田农作时发现一方罕见的汉代“五铢”钱正面石质钱范(出土时未见其他物件),上交文物部门在今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重新对这件藏品进行了鉴定。此石范重980克,正面长233毫米,宽75毫米,厚26毫米。浇铸口为半椭圆喇叭形,口径26毫米,中央刻有浇铸主槽,长185毫米,宽7毫米。浇铸主槽两侧各排列7枚共14枚“五铢”钱模,钱模与主槽之间各有支槽相通,支槽宽3毫米,钱穿孔呈方形,中心有一小圆眼,“五铢”钱模直径27毫米,方穿边长10毫米,外郭宽1毫米,无内郭。“五铢”两字钱文略短于穿的边长,“五”字交笔略弯曲,上下横划两端与内穿外缘相接。“铢”字左右两部首上方相平,“朱”部下方稍长于“金”,“金”头呈三角形,下面四点略为长方形,“朱”部上短下长,“朱”头向上作方折,下方拐角圆润,石范背面光背平整。       

此石范呈长方形状,青灰石质光滑细腻,质感古朴凝重,石范正面几乎完整无缺,背面有残缺,系翻土时受损,钱纹如新刻的一般,应是当时未使用过的实物。整个石范阴刻篆文工整严谨,笔画粗壮,精雕细作。浇铸口两侧有阴刻隶书“吉”、“平”二字“吉”字上半部士字两横长度相同,一竖出头与口部上一横画相接,口部两竖均出口字上一横画,查阅大量资料,无法考证。笔者理解可能为官方铸钱批号、地名、局号或编识,从已出土的汉代“五铢”石范来看,未见过如此标识,实属罕见。

经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此“五铢”石范特征,笔者认为此石范应为汉代时期官制钱范。汉武帝继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但由于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专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辩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700多年,“五铢”钱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此“五铢”石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钱币的文化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佐证。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