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漫游滁州 | 湮没的皇城——凤阳明中都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06-30 16:23:07
【字体:

它是明朝初年营建的第一座都城,是南京与北京故宫的建设蓝本,也是被誉为最能体现《周礼·考工记》城市规划思想的理想都城之一。南、北二京广为人知,它却久久掩覆在黄土下,直到近代才由考古工作者扫清尘灰,揭露真容。

2021年度,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用三期的篇幅,为您述说大明中都城的往事。

(一)中都肇基

公元1368年,中国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这年伊始,起家于微末、戎马中颠簸了半生的吴王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南郊称帝,建元洪武,开启了享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与此同时,鉴于明军在北方的节节胜利,朝廷上下顺势开启了更加长远的规划,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新王朝的都城问题。

明太祖坐像(图源:网络)
 

纵观全国,历代被选为都城的无非开封、洛阳、西安、南京等地。这些名都当中,朱元璋已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打下了南京,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后来也在这里登极建制。但朱元璋始终对南京不甚满意:第一,南京虽是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但这几个国家全是国祚不久的偏安政权,“折数不久”,在此建都未免兆头不好。第二,南京的地理位置偏狭,此时国家正积极向北部进取,如果一直坐镇南方,难免使广大的北方地区失之控制。

朝野上下,对首都的选择各有说辞:“或言关中(即西安)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漕运方便;又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

中国古都分布(图源:网络)
 

朱元璋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原在金元时屡遭兵燹蹂躏,破败不堪,若作为首都,资源都须依靠江南转运;元大都需要改造,也容易劳民伤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乡的临濠(今凤阳)便进入了他考量的视野。

在朱元璋的眼中,凤阳的地理位置具有相当的优势——“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既可以联系江淮,又可以很好地沟通南京,如果在这里营建一座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他的这一构想得到了同乡大臣们的一致拥护,于是在次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选择在濠州(今凤阳)西二十里“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并任命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为总理。

明中都(图源:网络)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中都志》称它“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朱元璋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仅工部所辖匠人就“将及九万”,甚至还拉来军队作为施工力量。

今天人们可以看到,这座宏伟的皇都占地约50平方公里,有宫城、禁垣和外城三重城垣,由一条长达十三里的中轴线纵贯南北,以云霁街作为副轴贯通东西。

围绕着宫城的是一系列的官制建筑,如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政府衙署,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坛、太庙等宗庙建筑,及数十座开国功臣的公侯王府。据《中都志》记载,当时中都城共有街道24条,里坊104个,街坊排布井然有序,气象十足。

明中都部分街坊复原示意图(图源:网络)
 

然而,明中都作为一座耗费巨量人力与物力的都城,却在短短数年后、尚未建成时就遭到废弃。是什么促使朱元璋做下这样的决定?失去都城地位后,后世的明中都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拓展阅读:

除了钟鼓楼、太庙、衙署等官制建筑外,中都城还有一组特殊的构成——专门用于禁锢明朝宗室罪犯的高墙。

宗室即朱姓皇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推出《皇明祖训》,对皇室子孙犯罪之后的处理方法作了规定:罪行较轻,则“来朝面谕其非”,犯有重罪则废为“庶人”。

高墙(图源:网络)
 

凤阳的“高墙”雏形出现在明代宗时期,后渐渐发展成制度。据记载,每处高墙长约百余丈,其中建有关押宗室罪犯即“庶人”的宅子,宅子间彼此隔绝,人员不能相见。凤阳守备太监掌管门禁钥匙,中都留守司官兵严格看管,杜绝高墙庶人越狱的可能。

凤阳高墙对宗室具有极大的威慑力,一旦沦落,不光本人,其子孙也要世代生活在牢笼中,以至于有宗室郡王听闻自己即将没入高墙后,立即撞墙而死。但明朝后期,一些血缘疏远的宗室生活困窘,反而不惜故意犯罪,以求进入高墙吃上稳定的“牢饭”。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